【讀後感】托斯卡尼艷陽下 Under the Tuscan Sun

· 蛔蟲讀書會 Reading

這本書很有名,那部黛安蓮恩得獎的同名改編電影當然功不可沒,不過電影和原著的落差其實很大,大可作為二部作品來看待。

Frances Mayes的《托斯卡尼艷陽下》的寫作為日記式的紀實文學,近似的筆風會讓你想到當然就是 Peter Mayle的法國─普羅旺斯系列,二人的寫法的不同,在於Peter的寫作風格帶著英式的譏刺笑謔,而Frances的筆風就是一片風景斑斕。對於生活種種層面的描述,Frances的女性細膩觀察入微,描述一個個過場和事件時,不僅在景物的說明讓人身歷其境,並且她心中的激盪以文字交疊在景物之上,你不須看得太多篇章,就可以非常清楚作者對於這片土地真的是一見鍾情義無反顧。由舊金山的倉卒步調一轉而成托斯卡尼山野的閒適緩慢,絕對不是說放就放,輕描淡寫就可以,作者舉重若輕,即使浩大如翻修書中另一個主角─巴蘇摩蘿大宅─的工程,也在灰泥垃圾中看到心安自得。(由此可證這本書一定是整好房子以後很久才寫的,作者把不好的一面全都省略,或者,我猜,她是真的全都忘了)

broken image

如果你像我在都市中成長,如果你對於種植各種花草作物的經驗只有辦公桌上的馬拉巴栗,我想你會和我一樣,在看到他們奮力和黑莓、迷迭香、長春藤搏鬥好整理出一個家的樣子時,會覺得簡直過份!簡直不是真的!這些可以賣個好價錢的植物怎麼可以長成這樣?而且在這塊土地上,會長的植物都是「很棒」的植物,杏樹、無花果樹、橄欖樹、櫻桃樹,長得到處都是的紫蘇、奧勒岡、百里香、鼠尾草、薄荷、玫瑰、紫堇,好像在科爾托納沒有「討厭」的植物的,這些在台灣買起來都很貴的東西,在那裡不需要照顧就會自己繁茂昌盛,隨手採摘就是一頓美食,就算不吃,想像著各樣植物在庭院窗外蓬勃,風吹來是無可形容的混合香氣,綠意掩映南歐的艷陽,無怪乎Frances常是散步、做菜、午睡、發呆、坐在蔭蔽處享受田野的恩賜。

說到吃,先不論Frances的個人觀點,義大利的托斯卡尼本來就是美食的天堂,很棒的酒、很棒的帕馬森乳酪和佩克里諾乳酪,很棒的各種菜蔬,但是很特別的是:義大利菜餚的變化並不大,這裡的飲食如同你會在一般義大利餐廳會看到的菜,簡單的沙拉、湯、飯麵、甜品、烤味等,對於他們而言,菜式不是重點,食材才是,一樣的義大利麵可以用二十種以上的橄欖油來調味,沙拉則是現摘的香草搭上其他的配料,灑上帕馬森乳酪,橄欖油和紅酒醋,端看當時最甘美的材料是什麼、其他的料理也是一樣,用不同的香草來烤雞、烤肉,味道當然就不同,更不用說義大利麵,只是改變材料的比例,就是完全不同的料理!而在Frances,她則是完全融入並實踐了一個義大利的生活,如同封面寫的『居所與美食,是自我的延伸,義大利如是說。』食物不是獨立的事件、居所也不是、時爾出現的朋友也不是、身邊的古蹟殘壁也不是,惟有這些元素的融合才是,生活應當兼顧各個面向,才算得上暢快恣意。

broken image

雖說是記實文學,Frances卻花了相當的篇幅去談吃這件事,這不令人意外,義大利尊重食物,親力親為,自己做麵做麵餃、自己下田種糧食、自己採橄欖去製油,不管你是何方神聖,抬頭有多少,面對安穩如昔的山野,管你是誰,飢腸轆轆之時,任誰都要謙虛下來,為了身為人類的缺短,親手炮製上帝的種種恩賜。或者該這麼說:如果你有揮霍不完的食材,有無窮無盡的時間,自己做菜應該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。

我很難在這裡數算得清楚這本書給我多少的意外驚喜,也許應該說這本書是我義大利印象的一塊重要拼圖,特別在於食物緊密纏繞生活的義大利文化血性這事上,你看不到有那個義大利人說他想吃漢堡或是來個墨西哥捲、更不要說吃中國菜或是南洋料理了,反觀被各式料理包圍的我們,太多選擇是一時的欣快,但是久了卻常有分不出滋味的靈魂澀滯,反而是簡簡單單的義大利式生活,古蹟和現代住屋沒有互斥,料理方式和食物內容幾百年來沒有根本性改變,沒有花俏、選擇不多,流露的卻是一種歡喜接受、怡然自得的情感,我猜,最在地的義大利人才不管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熱愛義大利麵,他們就是只吃著一口口的義大利麵,裡面有番茄肉醬、一些香草、帕馬森乳酪、也許再一些自產的橄欖油點綴,他們只在乎自己喜不喜歡,以及,這是不是屬於他根源血脈的味道。

書中有二個章節:「夏廚札記」和「冬廚札記」,裡面有Frances常吃常做的料理食譜,步驟看起來都不難,有些我也做過。但不是只有這兩個章節才講到吃,每一個事件,無可避免的都會提到吃的部份,同時又無可避免的與許多義大利文化、風土、氣候牽連,於是一切的感動都有根有基了,於是靈魂心靈和肉體可以安息,一起徜徉在綿延亙古的時間流淌中,和伊特斯拉坎人、文藝復興時期一同,沒有失根的寥落。

《 托斯卡尼艷陽下 》

出版社: 台灣商務印書館
作者: 芙蘭西絲.梅耶思 Frances Mayes著